道教起源于何时?道教的起源和创始人时间
道教,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,其起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之中,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紧密相连,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。那么,道教究竟起源于何时?这一问题,不仅涉及到道教的历史脉络,更关乎对中国古代宗教、哲学、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察。
一、道教的萌芽与早期形态
道教的起源,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原始信仰与神话传说。在蒙昧初开的时代,人们面对自然界的风云变幻、生老病死等诸多现象,因无法科学解释而产生敬畏与崇拜之情。于是,对自然神灵的信仰应运而生,诸如天神、地祇、日神、月神、风神、雨神等,他们被认为掌控着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。原始部落通过祭祀、占卜等仪式,试图与神灵沟通,祈求庇佑与指引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,如盘古开天辟地、女娲抟土造人、夸父逐日、后羿射日等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起源、人类诞生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知,更为道教构建了独特的神仙谱系与神话世界观。这些传说中的人物和事迹,成为道教教义阐释、神仙信仰塑造的生动素材。
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社会动荡不安,战争频繁,人们对于长生不老、得道成仙的追求愈发强烈。这一时期的方仙道,便是道教的前身之一。方仙道以追求长生不老、炼丹制药、修炼成仙为主要内容,这些思想和实践为后来的道教奠定了基础。同时,道家学派兴起,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老子的《道德经》提出了“道”这一核心概念,认为“道”是宇宙万物的本原,主张顺应自然、无为而治等思想。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,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精神的超越,为道教的修行理念和精神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。
二、道教教团组织的正式形成
道教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。在汉代,黄老道家思想逐渐兴起,成为道教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。黄老道家强调“无为而治”,主张顺应自然、清静无为,这些思想被后来的道教所吸收和发扬。东汉末年,社会动荡不安,政治腐败,民不聊生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道教的两大早期教团组织——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应运而生。
五斗米道由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创立,因入道者需缴纳五斗米而得名。张道陵自称“太清玄元”,为太上老君亲授“正一盟威之道”,并被尊为“祖天师”。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,以《道德经》为主要经典,同时也吸收了巴蜀地区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。其组织严密,设有二十四治,各治有祭酒负责管理道民。道民需遵守道规,定期参加宗教活动,通过诵经、忏悔、符水治病等方式修行。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迅速传播,对当地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,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。
太平道由张角创立,以《太平经》为主要经典,宣扬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的口号,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,广泛吸纳信徒。张角将信徒分为三十六方,各方设渠帅统领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团组织。太平道在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虽然起义最终失败,但太平道的传播范围之广、影响之大,使得道教在民间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。
三、道教的发展与演变
道教自东汉形成后,经两晋、南北朝得到进一步发展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道教内部出现了多个派别,如天师道、上清派、灵宝派等。这些派别在修炼方法、经典教义、神仙信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,但都以“道”为最高信仰,追求长生不老、得道成仙。同时,道教也开始与儒家、佛教等宗教进行交流和融合,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仪式。
例如,上清派由东晋时期的杨羲创立,他声称南岳魏夫人降临,授予他上清众经,便与弟子对天师道进行改革,创立上清派。上清派以《大洞真经》、《黄庭经》为主要经典,以魏华存为祖师,尊奉元始天王、太上道君为最高神,在修炼上主张存思存神,通过炼神达到炼形,不重视符箓外丹。灵宝派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,创始人是葛玄。灵宝派以《五篇真文》、《度人经》为主要经典,将儒家伦理与修道方法结合起来,强调“齐同慈爱、国安民丰”,修炼方法既继承了天师道的符箓科仪,又受上清派影响讲究思神诵经。
南北朝时期,道教还经历了重要的改革。北朝的寇谦之在太武帝支持下,改革天师道,废除了原有的世袭制度,严格斋戒礼拜,创立新的天师道,称为北天师道。南朝的陆修静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改革整顿,重新健全了三会日制度,完善了宗教仪范,被称为南天师道。这些改革使得道教的教规教戒、斋醮仪范基本定型,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。
四、道教的鼎盛与衰落
隋唐时期,道教达到了鼎盛阶段。唐朝尊老子为祖先,奉道教为国教,大力推崇道教,提高道士地位。唐高祖规定“道大佛小,先老后释”,唐太宗重申“朕之本系,起自柱下”,搜集晋魏时期隐流、秘传的道书,普传大道。唐高宗尊奉老子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,唐玄宗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,剔除天师道巫术迷信色彩,发展道家义理,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再次回归。同时,道教与佛教的交流和融合也更加深入,形成了佛道并重的局面。
然而,到了中晚唐和五代时期,由于战乱兵祸的影响,道教相对低迷。但即便如此,道教仍然在一些地区得到了传播和发展。如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继续发展,江南地区的道教也日渐活跃。此外,一些道教学者为维护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,如上清派杜光庭对老学研究、神仙学说作了总结,修订完善了斋醮科仪;全真祖师钟离权和吕洞宾的《钟吕传道集》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。
北宋时期,道教再次迎来了高涨的阶段。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,编修道藏,大建宫观,册封神仙。这一时期,符箓道法兴盛,以高道众多的茅山宗实力最强盛。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,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,扩大了茅山上清派的影响,使之成为今后的道门正统。同时,道教内部也出现了新的教派和修炼方法,如内丹修炼等。
南宋金元时期,道教出现了新的教派和变革。全真道在这一时期兴起,由金代王重阳创立。全真道士必须受戒方能名登“仙籍”,为出家道士,不结婚、素食,住在道观里。全真道的兴起标志着道教内部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分化。与此同时,正一道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。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、吃荤,绝大部分不出家,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,也是道士“修真成仙”的重要条件。
明清时期,随着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,道教也日益衰微。尽管如此,道教仍然在一些地区和人群中保持着影响力。新中国成立后,道教界进行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,使道教的面貌焕然一新。1957年4月,中国道教协会成立,实现了全国道教徒的大联合、大团结。
五、道教的核心信仰与教义
道教以“道”为最高信仰,认为“道”是化生万物的本原。在道教中,人们通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、长生不老。道教的修炼方法多种多样,包括服食仙药、炼气导引、内丹修炼等。同时,道教也注重道德伦理的修养和积德行善的实践。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,三清、四御、星神与四方之神等构成了庞大的神仙体系。这些神仙不仅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,还承担着保佑人间、惩恶扬善的职责。
六、结语
道教起源于何时?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时间点,而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。从远古时期的原始信仰与神话传说,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兴起,再到东汉末年道教教团组织的正式形成,道教在不断吸收、融合与创新中逐渐发展壮大。它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,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,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,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今天,当我们回顾道教的历史,不仅是在追溯一种宗教的起源与发展,更是在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文化传承。
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春秋战国时期 ,当时道家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类派别,其创始人为老子李耳。然而,道教的正式形成是在东汉时期,由道家思想演化而来,具体创始时间和过程并不清楚。关于道教的创始人,有多种说法,其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:汉朝时黄老道学兴起,道家学者依托黄帝和老子为祖师,创立了道教。
道教的名称来源于《老子》的道教理论,道教的第一部官方经典是《太平经》。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有老子、葛洪、寇、张道陵、张三丰等。
综合以上信息,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
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创始人为老子李耳。
道教的正式形成是在东汉时期,由道家思想演化而来,具体创始时间和过程并不清楚。
道教的名称来源于《老子》的道教理论,道教的第一部官方经典是《太平经》。
建议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道教的早期发展和形成过程,以获得更全面的了解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